轻便型激光灭蚊设备或许是家用 3D 打印后出海的另一个风口
来源:激光打标机 发布时间:2025-08-28 00:23:50- 功能特点
众筹平台上出现爆款并不罕见,但是某些项目在前人已经验证并实施最终并未成功后,却被后来者完成超越的项目,却始终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谈资。
最大扫描角度达到 90°,可放置于桌面,或者安装在墙壁、墙角、甚至天花板,可以灵活调整角度,外加定制化安装选项,最大限度覆盖范围并适应不一样的环境;
快速识别飞行速度不超过 1m/s、尺寸在 2~20mm 之间的蚊子或飞虫,以 0.003s 的响应速度对目标发射激光,每秒可消灭 30 只蚊子;
静音执行,全天候守护,20000mAh 的移动电源能持续供电 8h,IP68 防水,室内外通用;
安全性措施:当检测到的物体大于 2cm 时,就会停止发射激光。毫米波雷达还会辅助监控范围内较大的移动物体,如人类、宠物,当他们进入警戒区时,设备不会发射激光攻击;
基础版扫描范围最大 3m,覆盖 7㎡ / 20m³ 的范围,专业版为 6m,覆盖范围逐步提升至 28㎡ / 80m³。高级版限时众筹价约合人民币 4513 元,基础版限时众筹价约合人民币 3569 元;
它是借势「灭蚊」这一风口而来的吗——当下「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这两种蚊子传播的病毒正引发广泛担忧;
它是「前人栽树,却未能结果」的罕见破圈案例吗——此前数年间,激光灭蚊的概念屡被提及,多家公司折戟沉沙,产品始终未能从极客的玩具走入大众家庭;
它在 TikTok 上播放量超过 7000 万次并带动了其他自媒体转发的爆火视频,是有操盘手的大投入运作吗?
出于不知道从哪儿传出来的「轻便型激光灭蚊设备或许是 3D 打印后出海的另一个风口」的探寻,以及如上三条连环质疑,我们与 Photon Matrix Lab 创始人王川进行了一番深入交流。
略有失落的是,我们并没有收获对于上面三个问题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描述,甚至外表腼腆的王川本人也并无任何当下创业流行的海归高学历或大厂研发等光鲜背景——连给我们的提供的照片都是用没有擦干净镜头的手机现拍的。
但,作为本周五我们漫话 AI 硬件系列活动的做客嘉宾之一,王川的分享却对众多希望能够通过众筹平台「曝光想法-筹集资金-试探市场反馈-积累种子用户-吸引潜在投资和渠道-有机会干一番大事业」的初创团队来说,有着典型意义。
为了提高主题的多样性,我们在活动上还邀请了另外几位嘉宾,从不同的角度分享当下众筹和出海的经验。不论你是初创团队还是成熟企业的创新部门,这期活动都推荐你来!
③专业研究机构对 2025 年上半年优质硬件类众筹百强项目的数据洞察和分析
④专业老师给创业创新者设计的 PMF 小课,带你一步步做出用户乐于购买的新产品
活动详情:激光灭蚊成爆品,储能红海辟新径,漫话草根众筹与品牌出海 活动招募
活动招募广而告之后,我们为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深圳湾联合Indiegogo(下称IGG)与 Photon Matrix Lab 创始人王川的访谈实录。
王川:我们团队并没有特别光鲜的教育背景。我个人是南京林业大学材料工程专业本科毕业,毕业后在家居行业做了几年设计工作,随后转向结构设计领域,做充电宝产品,一直到 2020 年,再之后进入一家工厂继续产品研制工作。
闲暇之余,我接触到激光打标技术,萌生了新的产品构想。理清思路后,我申请了相关专利,从 2022 年开始至今,三年时间都一直在搞这款产品的研发。
当时因为我经常使用这类设备,对其精准度和高速运作印象非常深刻。激光打标机能够精确、快速地在物体表面刻写文字,这让我联想到:如果将这种技术应用到空中,是否也能「击中」高速飞行的蚊子?
我做过一些初步计算,测算了所需的激光雷达参数,并查阅和测试了现有设备的性能,结果显示,激光打标技术的技术原理与我们设想的防蚊应用非常相似,都是通过振镜控制激光实现扫描和定位。激光雷达在探测蚊子方面确实具备可行性。
深圳湾:从激光打标机到激光打蚊子,从理论到具体的产品,期间遇到了哪些挑战?
王川:将激光打标机的工作原理和参数放大到空气中蚊子活动的场景下,虽然这从理论上是可行的,但要真正的完成,需要大量算法调校与系统优化。比如,最初的激光雷达没办法识别蚊子,这与配置、光斑特性及信号处理等因素相关。另外,早期我用的是测距仪来验证,与真正的激光雷达在性能和用途上仍有差异。
我们意识到,要实现这款产品,还必须与专业的激光雷达制造企业合作进行联合研发。最初与南京一家激光雷达公司合作开发项目,后来也经历了团队理念分歧、合作方退出项目,直至在苏州找到了一批在相关领域有经验的软硬件工程师,项目才得以延续和完善。
又经过了一年的攻关,通过大量验证测试,最终推出了这款、也是全球首款「可移动式激光查打一体」的灭蚊设备。
IGG:激光灭蚊与传统驱蚊设备(如化学喷雾、电蚊拍、灭蚊灯)相比,最大优势是什么?
王川:与传统驱蚊方式相比,我们的产品几乎对人体无害。化学驱蚊产品往往会释放有害成分,需要定期补充药剂,而我们的产品采用纯物理原理,只需供电即可持续工作,无需额外消耗。
我们的产品安装方法灵活,可以直接放置在桌面上,将扫描面投射到墙面,形成三角形或扇形的工作区域;也可以紧贴门窗安装,作为出入口的防蚊屏障,蚊虫一旦进入便会被击落。
它的想象空间也很大。伴随着 APP 的上线,未来这款产品还将成为智能家居系统的终端,用户可通过 APP 查看蚊虫检验测试的数据和击落数量,并远程控制设备的开关和运行模式,实现更智能化的使用体验。
深圳湾:激光灭蚊并不是新的想法,在各种激光雷达和视觉灭蚊的技术方案中,我们做了哪些取舍和改进?
王川:确实,这个想法并不是全新的,很多团队早就有过类似尝试。我从事这方面的研发时间比较久,对其中的难点也很清楚。用激光去击中蚊子本身并不难,真正的挑战在于精准探测蚊子的位置。
蚊子的体积极小,而激光光斑在空间中也非常小,因此定位必须极为精准,不能依赖模糊定位。不同于无人机防御系统中的导弹那样,可以先大致接近目标再进行修正,激光需要在发射瞬间就对准蚊子,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取极其准确的位置信息。
而目前探测蚊子主要有两种方式:视觉方案和激光雷达方案。声学或其他方式精度过低,实用性差,因此很早就被抛弃了。
激光打无人机的方案是「视觉+雷达」的组合,受其启发,早年有团队尝试过用视觉识别来打蚊子,例如微软十多年前的项目可能就基于视觉采集。但视觉采样频率有限,每秒几十次,只能处理静止目标,难以追踪高速飞行的蚊子。
相比视觉采集方案,激光雷达方案每秒可采集几十万次数据,捕捉和计算速度很快,实时性极高,能够精准锁定飞行中的蚊子,实现毫秒级的探测与击打。
王川:激光雷达技术在十年前尚处于概念阶段,分辨率和帧率都不足以应用在这一场景中。即便五年前,市面上的激光雷达也难以检测到 1.5 米外的蚊子,更别说 6 米了。
我们采用的是高规格激光雷达,经过大量光学调校与数据处理,不仅能在 6 米距离上识别蚊子,还能保持单个约 200 元的较低成本,帧率可达每秒十几万到几十万次采样,让飞行中的蚊子在探测结果中几乎呈现出「静止」状态。
刚刚提到的视觉探测方案还有一个问题——在背景复杂或开阔环境中容易误判,且必须依赖蚊子停留在特定背景上才有效。而我们的激光雷达通过多次数据校验确保识别的精准性和安全性,不会因背景杂乱而失效。
综合来看,当前的激光雷达技术在精度、安全性和成本控制上,都已成熟到足以支撑这种应用,因此我们才可以将它做成可商用的产品。
需要澄清的是,我们的 Photon Matrix 是二维扫描,而非三维扫描。虽然我们在对外宣传中都对这一点做过说明,但仍有部分用户存在误解。
选择激光二维扫描主要出于安全性和认证的考虑,相比三维扫描,二维在认证通过上更有优势,技术结构也更简单可靠。
其工作原理类似光栅激光雷达,在二维平面内,只要有人或物体进入,就能被准确探测到。可以将它想象成一个巨大的「光之栅栏」,当蚊虫穿过栅栏时,会被瞬间识别并击落,而在栅栏之外的区域则不会触发识别。
深圳湾:评论区用户最关心的两个问题,一个是激光安全性,一个是灭蚊效果。在安全性方面,我们还做了哪些努力?
王川:我们的产品可以通过包括美国和中国在内的强制性安全认证,具备合法上市的资质。
最初,我们觉得产品的安全性已经足够,但在与投资人及业内专家交流后,认识到安全永远不能被忽视。于是,我们在激光雷达方案上增加了成本,每套产品多投入几十元,以配合改进的算法,提升整体安全性。
具体来说,我们开发了一套基于激光雷达和算法的二次防护系统。即使出现极小概率的误触,也只会发射极短的激光脉冲,这种脉冲对人体和眼睛的伤害几乎能忽略。激光峰值虽然高达百万级别,但脉冲时间极短,保证了安全性。
此外我们还采用了专门的物理锁机制,类似指纹识别的物理锁,进一步的提升了设备的安全性。
IGG:此次众筹金额达原目标的 76 倍(破 150 万美元),团队是否预见到这种爆发?除此之外,团队还预设了哪些目标?
王川:我们在项目启动前其实已经预想到会有不错的成绩,毕竟我们是全球首家推出可移动式激光查打一体灭蚊设备的团队,虽然之前也有过类似概念的尝试,但并未出现真正的成品。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夸大,我们在宣传时只强调了「可移动」是首创。
在众筹前,我们并不确定售价约 4000 多元人民币的产品能否顺利销售,因为这相比 1000 元左右的普遍价格风险要大得多。但考虑到它的成本高昂,更低的定价将难以覆盖成本,同时也会影响后续销售策略,所以最终我们仍旧是选定了目前的定价方案。
而从目前的结果来看,无论是销售额、市场反馈,还是筹资目标,都基本达到了预期,整体表现非常理想。
IGG:视频拍摄是众筹前的重要工作。你们的宣传视频虽然制作简单,但因真实感强、画面震撼,很多人印象非常深刻。分享一下视频制作的思路和拍摄过程吧!
王川:最初我们只是简单拍了一个宣传片,花了两万元请人做,场景在摄影棚里,拍得很规整,但播放效果并不理想。
观众建议我们用样机拍摄实际场景的视频。于是我自己去了城边的公园、靠近河边的草地,找蚊子较多的地方实拍,再剪辑后放到众筹页面,没想到效果特别好,反响也非常强烈。
视频中「biu biu biu」的激光扫射声音是后期配的音效,我们想通过提示音让观众有对激光发射的感知。未来产品也有一定可能会加入类似的提示音,这主要出自用户对于激光安全性的考虑。
一个小花絮:我们原本发布的第一个热门视频播放量有 500 万,但并未带来理想的转化效果,这让我们一度怀疑项目的前景。
后来我们将官方宣传片重新剪辑,突出了产品的核心性能与效果,没想到这一个视频迅速走红,播放量高达 7000 万,带来了巨大的关注度和订单。
王川:我们唯一的推广渠道就是 TikTok。选择 TikTok 是因我们对国内的抖音平台比较熟悉,知道好内容将获得大量自然流量的道理。
而对于像 Facebook 等海外平台,首先我们不熟悉,其次还会增加推广预算,这对于初创团队来说成本过高。
我们发布在 TikTok 上的一个视频,播放量超过 7000 万次,蹿红的同时还带动了其他自媒体及平台的转发,形成了二次传播。
IGG:众筹期间,Indiegogo 为你们项目提供了哪些资源来提升曝光度和吸引力?你觉得哪些推广手段的转化效果最好?
王川:随着项目走红,Indiegogo 官方给予了我们全力支持,包括首页推荐、邮件推广等各种资源。这些扶持持续了较长时间,有效提升了项目的曝光度。
目前我们的项目仍然常常会出现在 Indiegogo 每周的 Newsletter 头部位置,通过邮件推送给大量潜在支持者。我们也会及时关注这一些信息和配合推广,整体合作非常顺利,转化效果也很明显。
IGG:目前支持你们产品的众筹用户画像是怎样的?目标用户群体又是哪批人?
王川:我们的产品主要面向拥有独栋别墅的国外用户,因为这类用户居住环境较宽敞,驱蚊需求更明显。相比之下,公寓用户因空间限制,对此类产品需求较少。
同时,他们也考虑到户外用户的需求,比如喜欢露营或户外活动的人群,因此产品设计兼顾室内家庭和户外庭院的使用场景。
整体产品定位是多场景通用,既适合家用,也适合户外使用,力求满足更广泛的客户的真实需求,避免过于局限,确定保证产品能覆盖大部分目标用户的需求。
IGG:此次众筹你们收获了 2400 套订单,怎么样应对接下来的发货?筹备进度如何?
王川:目前刚开始进入订单处理阶段,为确保确定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我们合作的代工厂同时也是激光雷达的供应商,拥有 5000 平方米的生产场地,完整生产线涵盖 PCB 制造、调试和组装。
重点压力在 APP 开发和交付节奏的协调上。最初我们并没有承诺开发 APP,但鉴于产品效果理想,我们决定认真做这个 APP。尽管 10 月份之前我们还不能完成 APP 的上线,但硬件部分是没问题的。我们正在商讨是先发货还是等 APP 一同完成,同时考虑到用户反馈和开发进度。
我们很看重交付,希望按时完成首批订单,保证产品质量和用户满意度,这对品牌信誉至关重要。即便可能会出现延期,我们会做好沟通和用户维护,适当提供补偿。
王川:如果重做众筹,准备工作一定会更充分,在预热阶段投入更多精力,加大推广力度。同时,产品设计和开发也会促进完善,甚至还会提前完成所有认证和量产准备。
深圳湾:从产品构想到原型开发,再到众筹平台的商业验证,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中有哪些产品、技术、或商业的策略发生了调整?
最初我们没计划开发 APP,因需要服务器支持和持续维护,成本比较高。但随着众筹进展理想,我们决定投入资源开发 APP。
整体来看,无论是方案设计、安全措施还是软件系统,我们都在一直在优化,增加了成本投入,以确定保证产品不仅实用,更安全可靠。
王川:产品未来可能会更便宜,但这需要持续的成本优化。首先,我们会从方案设计入手;其次,还要依赖整个行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目前我们采用的配件规格较高,带高了成本。但随着行业的发展,未来有极大几率会出现更超高的性价比的芯片和替代方案,这将有利于降低成本。
对于初代产品,我们更倾向于稳妥,宁愿多花几十块钱提升安全性,而不是一开始就追求极致降本。后续优化必须确保不影响产品性能和安全,才能逐步降低成本。
深圳湾:除了当前这款产品之外,未来是否有计划开辟其他相关产品线?未来的产品发展趋势或产品矩阵会是怎样的?
王川:我们的未来发展趋势偏向家居类产品,主要聚焦于与室内环境相关的智能设备,比如蚊虫控制及类似领域。
短期内,我们会集中精力推动现有产品的更新迭代,以及拓展具体应用场景,比如工业用途、家居使用等,做出更具针对性的产品。
此外,我们也计划结合智能家居系统,基于产品特性,开发与室内环境相关的智能设备,进一步丰富产品线。
首先会通过亚马逊等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销售;同时,我们也已经接触了许多海外经销商,准备开拓经销商渠道。此外,我们还会继续利用众筹渠道来支持市场推广和销售。
深圳湾:目前这一个项目通过众筹已经筹集了超过 1000 万人民币的融资,团队是否有计划从投资机构募集更多的资金?融资这方面的进展和规划是怎样的?
王川:我们最初并没有做太多商业计划,更多是根据真实的情况来调整。项目一开始也有融资的机会,但过程太复杂了,所以没选这条路。
现阶段因为众筹的成功,我们的资金状况比较充足。前期开发大约需要 1000 万,其中大约 500 万用于产品交付(包括运费),开发费用预计两三百万,这些资金已经能够很好的满足我们的需求。
但后续的大规模量产,或是自主生产,需要提前备货数千套的时候,我们肯定需要更加多的资金,以加速产品量产和上市。
当下最关键的还是首批订单的交付,如果投资人和用户对产品满意,会对公司做重新评估,那时再去融资会更合适。并且到那时我们再融资 1000 万,股份出让谈判的压力也会小得多。
实际上目前我们已进行了融资谈判并签署了投资意向书,但还没完成最终的融资。■
如果 Labubu 们能和你对话,再话 AI 陪伴,重新定义「陪伴」的意义
火爆的 AI 硬件,狂飙的 AI 拍照眼镜!AI 硬件年终盘点案例分享与全景洞察 梧桐 CEO 早茶会 #22
活动招募:和三位 CEO 聊聊具身智能、光电传感、端侧模型 梧桐 CEO 早茶会 #21
漫话 AI 硬件:手表、项链、耳机、眼镜,最日常的穿戴,成为最佳的 AI 陪伴
谷爱凌、哈里王子、硅谷大佬都戴上了魔戒出镜,智能戒指风口不能错过! 梧桐 CEO 早茶会 #20
深圳湾(公众号 ID:shenzhenware)创办于 2014 年,是最早也是最活跃的硬件创新媒体和社区。深圳湾还有一个英文名:shenzhenware,起源于 software + hardware。深圳湾不仅是地标,更是大湾区创新的动力,用精致有料的科技报道,推动产业创新!
微信私人客服:小炫(ID:warexx)。欢迎读者和社会各界与我们联系,创始人「深圳湾的炫姐姐」欢迎你随时来湾里做客。